反腐風暴┃懲治培訓騙補的利劍何時能夠落下?
![]() |
職業培訓市場化本是一場良性的改革,但一些培訓機構卻以此為土壤,將“騙補”作為營生手段,實施嚴重的犯罪行為!如今,職業技能培訓行業魚龍混雜,亂象頻出,除了表象上無良機構與企業的貪婪與無底線,腐敗是否是幫兇甚至真正的幕后黑手?
2013年以來,國務院將減少和規范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作為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加快簡政放權、突出市場導向、強化監管服務作為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則。2016年6月,由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取消不必要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和去產能中人員轉崗創造便利條件。
圓霖法師繪《鳥白平燕遠上》
“騙補”資金龐大,手段層出不窮
《國務院關于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揭露了培訓評價機構騙取財政資金的違法行徑,而所涉及的金額高達1.23億元!22 省多家培訓機構和用工企業搞虛假培訓套取騙取專賬資金,這些機構與企業手段多樣,行為惡劣,其中:通過將退休人員、在校生等假學員納入培訓等套取 5219 萬元;通過隨意編造上課記錄、使用外掛軟件刷課等假內容騙取4720 萬元;通過編造資料、以其他培訓抵頂等假項目騙取2360萬元。還通過租用師資、場地等假資質違規開展培訓。有的鑒定評價機構濫發證書擾亂培訓市場。23 個地區 334 家評價機構通過考試“放水”、篡改成績等方式,濫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近 14 萬本。
業內人士坦言,能被查出的這些培訓騙補犯罪行為只是冰山之一角。
這些騙補的違法行為以及不正規的發證流程,讓行業形象被籠罩在“騙子”“違規操作”“假證”“非法牟利”的陰影之下,行業的污名化讓真正合法合規的職業技能鑒定與培訓機構受到影響。
圓霖法師繪《竹外一枝斜正好》
“騙補”受害者眾多,犯罪土壤肥沃
根據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資金的相關政策,勞動者可自費參加各類培訓,考試通過并獲得相應資格證書后,就可以系統申請培訓補貼指標,不過,除了勞動者本人提交申請之外,培訓機構、行業組織、企業也均可代勞動者提交補貼申請,這也就給培訓機構提供了騙補空間。知情人士介紹:“本應是勞動者自費學習、考證,但很多培訓機構開始宣傳‘免費培訓、包過拿證’,拿到勞動者資料之后,自己去申請補貼。甚至還可能存在培訓機構偽造資料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申請補貼的情況。”
2015年3月,美東集團旗下鳳崗東美豐田4S店就為了補齊售后資質,安排東莞鼎誠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給部分員工培訓,承諾不收取報名費、培訓費,到時候參加考試即可。在報名時,這些員工都被要求辦理了新的銀行卡,與居住證、身份證一起提交給公司,并經由公司轉交給培訓機構。但是直到臨近考試,都沒有任何培訓,而在考試前,參加考試的人都收到一份答案,考試過程簡單倉促,甚至替考現象也無人管理。在2016年2月底,這批員工獲得了廣東省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鑒定、廣東人社廳簽發的職業技能證書。但是,2016年11月,廣東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因“有機構及個人偽造資料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資格證書”的情況,取消了2685名考生的資格證書,隨后,這些考生收到了來自東莞市人力資源局于2016年12月20日寄出的“行政處理告知書”,要求退還3300元的補貼。按照每人3300元補貼計算,此次事件涉及騙補886萬元。而因為害怕被起訴和影響征信,部分受害員工只能自己墊付這3000多元的補貼。
培訓機構能夠犯罪,是鉆了培訓機構、行業組織、企業也均可代勞動者提交補貼申請的空子,同時,個人對政策的不清楚、不了解以及政府的監管不力都是重要原因。政策的宣傳不到位,導致個人的補貼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無法甄別培訓機構與企業的布局行為,讓人有可趁之機。答案泄露、隨意替考等違規操作都避開了監管,在此情況下還能夠順利發放補貼,管理機制的漏洞之大值得反思與懷疑。在事發之后,相關部門沒有應對措施與積極的追回補貼的舉動,受害人甚至需要自掏腰包補上這三千多元的補貼費用,本該發放的補貼居然成為了培訓人員的損失。如此看來,相關部門的不作為與亂作為,才是“騙補”行為的溫床,是犯罪行為肆意滋生的肥沃土壤。
圓霖法師繪《金焦勝覽》
除了培訓機構,還有誰在受益?
“沒有履行好行業監管職能職責,未有效對培訓時長、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等進行監管……”“在審批環節存在漏洞,對培訓補貼申請資料審核把關不嚴……”2020年12月22日,在四川省大英縣人社局召開的職業技能培訓系列案件專題民主生活會上,該局班子成員亮短揭丑,直奔問題,并提出整改措施。利用政策套取他人補貼的無良企業與機構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就是基層干部與他人合作套補。由于老百姓對相關的補貼政策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無法滿足他們的標準,某些了解該政策的人就和相關管理人員串通,共同撈取補貼。而令人吃驚的是,此類現象并不少見。2015年至2020年,遂寧市安居區就業服務管理局副局長羅冬云,就利用職務便利,大肆收受、索取作為管理服務對象的職業培訓學校工作人員財物共計35萬余元。
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顯示,在對大英縣前期暗訪、巡察的基礎上,縣紀委監委成立專項調查組,對全縣職業技能培訓領域開展全面摸排,排查了26家培訓機構,涉及培訓資金3000余萬元。2020年4月,調查組以大英縣民馨職業培訓學校為突破口,鎖定大英縣就業局原局長唐坤杰串通親屬違規經商、騙取職業培訓補助資金這一線索。由此可見,相關人員干部有的是利益鏈的其中一環,有的竟然就是藏在犯罪行為背后的幕后真兇!讓親屬經營此類企業機構聯合套取補貼受益,性質惡劣,而我們所能看見的只是冰山一角,腐敗的深度難以想象,所被套取的金額之大更是無法估量。在財政赤字嚴重的情況下,惠民的政策與補貼竟成為一些干部的搖錢樹,這是絕對值得聲討和唾罵的腐敗行為。
聯想到一些新聞媒體先前肆意抹黑打壓正常經營的江蘇英才職業技能鑒定集團(JYPC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打壓意味著競爭,那么背后是誰能夠調動媒體進行惡性商戰?腐敗的枝蔓延伸之廣,手段之多樣,威脅著勢力單薄的民營企業生存,嚴重損害著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圓霖法師繪《三峽》
反觀行業整體,市場化之下暗藏腐敗空間
推行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制定發布國家職業標準或評價規范,由相關社會組織或用人單位按標準依規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價、頒發證書,這是技能人才培養與評價機制市場化的時代風向。可是反觀職業技能鑒定行業,卻存在著違背市場化初衷的矛盾。
在河南省信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家民辦職業培訓學校,卻與當地勞動人力等部門相互勾結,采取弄虛作假的手段,套取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財政補貼。按照規定,信陽鵬程學校不論在哪個轄區辦班,都要向當地人力部門申請接受監督檢查。培訓結束后,由人力部門將參訓人員資料上報批準,由財政部門下發補貼。因此,沒有人力部門的批準就無法開班,沒有人力部門的監管認可就無法上報補貼,沒有財政部門的審核發放就無法獲取補貼。也就是說,沒有相關部門的配合,信陽鵬程學校是無法套取國家培訓補貼的。
既然職業資格培訓已經踏上市場化的進程,相應部門的批準和許可就在一定程度上顯得多余和矛盾,反而給市場提供了腐敗的空間,讓其變成被有心之人利用的“騙補優勢”。批準許可、監管和發放補貼的審核權力都在人社部門的手中,這一權力所帶來的究竟是公正便利還是腐敗利益呢?對于職業培訓鑒定機構來說,權力的腐敗才是“真牟利”。我們期待培訓騙補的反腐風暴早日到來,還行業一個良性競爭環境!
圓霖法師繪《身在淵明記里》
![]()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